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qg.cx,西望张爱玲(张爱玲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我的灵魂不知疲倦不舍昼夜地追着张爱玲的影子飞,从上海到香港,再从香港回上海,一直飞进重重迷雾里去——海上的雾太大了,不仅有海雾,还有硝烟。此时的上海已经沦陷,阴云弥漫。我的灵魂飞在天上,时而清晰,时而迷茫。幸好有断续的胡琴声为我引路,有“克林克赖”的电车线为我引路,有静安寺的钟声和百乐门的乐曲为我引路,还有那清渺的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

    1942年五月,张爱玲回到了上海,炎樱跟她一起。

    由于战争,学业未能完成,那两个奖学金和“毕业后免费送到牛津大学读博士”的许诺也成了太阳下的彩虹,看着七彩夺目,却走不进去。

    从香港回来,爱玲对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白和胖。在香港,广东人都是又黑又瘦的,像糖醋排骨,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上海人却是粉蒸肉,饱满浑圆,肥白如瓠,简直随时可以上报纸做代乳粉的广告,每一个都是长不大的孩童。

    她不由微笑,把学业未完的烦恼暂时放到脑后。

    仍旧住在爱丁顿公寓,只是从五楼搬到了六楼;仍旧是每夜枕着电车回家的声音睡觉,每早闻着咖啡馆的面包香起床;仍旧跟姑姑住在一起——和姑姑在一起,即使是租的房子,也是家,有种天荒地老的感觉。

    一切都和离开前一样,连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嫁人,抑或工作。不然,何以为生?

    钱,仍是生活中头件大事,最磨挫人志气而不容回避的。

    这时候才觉得三年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其实派不上什么用场,如果她要工作,仍然只好做女店员、女书记员,最好的也不过是做个女教员,或是女编辑员。

    或者可以写文章,从前不是给大美晚报投过稿,也获了成功么?写什么好呢?自己最熟悉的好像便是电影,大学里最经常的记忆就是同炎樱两个到处去看电影,连战时也不放过。也罢,就写电影吧。

    于是她开始拼命地写稿,用英文,写影评,投给泰晤士报,评的是梅娘曲、桃李争春、万世流芳、新生、渔家女、自由魂、秋之歌、两代女性、万紫千红、回春曲

    写这种小文章,简直不需要构思创意,只是随笔写来就好,那是她自小最喜欢的营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简直再轻松不过了。

    天下最轻松最可爱的工作,莫过于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还可以把它换成钱了。所以后来张爱玲在童言无忌里写着:“苦虽苦一点,我喜欢我的职业。”

    有一天弟弟子静来看她,姐弟三年未见,见了,却也不觉得怎么亲热,仍是淡淡地招呼。在他,是觉得这个姐姐已然遥远,同自己不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甚至不在同一片天空下,三年不见,她好像更瘦了,也更高了,长发垂肩,衣着时髦,十分飘逸清雅;在她,则是因为觉得抱歉——当年母亲收留了她而拒绝了他,使她觉得仿佛欠了弟弟什么,面对他就仿佛面对债主,有种不知如何的拘泥和窘缩。

    她沏了一壶红茶,切了块从楼下咖啡馆叫的五角星形蛋糕,同弟弟两个分着吃,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闲话。多半只是子静在说,她只是听着,心里风起云涌,表面上却只波澜不惊。

    他说:“父亲还是老样子,抽烟片,抽得很凶,家里也很紧张,越来越紧。”

    爱玲点着头,并不搭腔。

    子静搭讪着问:“姑姑今年有四十岁了吧,还没打算?”

    爱玲淡淡地笑笑,仍不说话。

    子静又问:“你有妈妈的消息吗?”

    爱玲脸上闪过淡淡忧郁:“姑姑说,妈妈去新加坡后,开始还有一两封信寄来,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就再没消息了。”她没同他说母亲去香港的事,因为不愿意他问得更多。

    子静也是担忧,然而忧伤于他从来都是不深刻的,所以很快又转了话题:“姐姐最近看了什么电影没有?”

    姐弟俩这才打开话匣子,从电影、书,聊到街景、市场。爱玲絮絮地讲起去静安寺庙旁的亚细亚副食品店买菜的事,那些卖肉、卖菜、卖鸡蛋的人都使她兴趣盎然。她喜欢听他们讨价还价,精明利落,又世故圆滑,有点小奸小坏,可是坏得有分寸。而且文理清顺。有一次她排队买肥皂,听到旁边一个小学徒向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可不是‘薰风’的‘薰’。”

    她不由笑出来,现在说起来还要笑:“到底是上海人呢!”

    子静也笑了:“姐姐也是上海人呀。”过一下又补充“不过不大像。”

    不知道是说长得不像上海人那么肥白呢,还是说性情不像上海人那么精明。

    爱玲并不深究,只是笑问:“做什么老瞪着我看?”

    “你的衣服”子静不好意思地说“真怪。是香港最新式的样子?”

    爱玲这天穿的,正是她在香港做的那件红地蓝白花的布旗袍“奇装异服”中的一件。她笑:“你真是少见多怪,在香港这种衣裳太普通了。我还嫌不够特别呢!”

    子静的脸上掠过一丝惆怅:“从前妈妈第一次回国来,穿着洋服,大家也都说怪”

    提到下落不明的母亲,姐弟俩又沉默下来。半晌,是张爱玲先拾起话头:“你呢?你现在怎么样?”

    子静腼腆地说:“我去年夏天考进复旦大学了,是中文系。”看见姐姐面有鼓励赞许之色,自觉得意,又补充“教英文的是顾仲彝,教中国文学的是赵景深,都是很有名的教授。我在复旦念了两个多月,可是因为战争”他的声音低下来。

    爱玲嗟哦:“因为战争”不禁长叹一口气,想起自己未完成的学业。

    子静接着说:“大学停课内迁,不愿迁到内地的学生可以拿到转学证。爸爸不赞成我离开上海,所以叫我拿了转学证在家自学复习,让我今年转考圣约翰大学。”

    “哦?”张爱玲注意起来“圣约翰大学很好呀。”

    “是,与姐姐从前读的圣玛利亚学校齐名的。”

    “是的。”

    “姐姐呢,姐姐的学业怎么办?就这么荒废了,太可惜了。”

    “是呀,只差半年就要毕业了呀!”爱玲愤愤地说,就是学业这件事叫她耿耿于怀——多么艰难周折才能上学,好容易考进伦敦大学,因为战争去不了,转入香港大学,却又因为战争,连港大也毕不了业——老天爷好像存心与她为难!贾宝玉衔玉而生,她却是打着伞出世,无论走到哪里,阳光怎么灿烂也好,属于她的永远是伞下的阴凉。

    子静灵机一动,鼓动着:“其实姐姐也可以想办法转入圣约翰大学呀,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同学了,可以常常在学校碰面。”

    爱玲面色一动,转又黯然:“不过——学费。”她叹了一口气“姑姑没钱的。”

    姑姑张茂渊回国后一直在英商怡和洋行做事,上海沦陷后,她和一千多位在华员工都被裁员,转去电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改在大光明戏院做翻译。一个人生活也还足够,加上张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那就拮据得很了。

    爱玲犹豫地说:“我现在这样子赤手空拳地来投奔,已经很拖累了,如今再闹着要上学,多加一笔学费,那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林黛玉吃燕窝——故事倒多。不过上学的事,姑姑也曾提过,说是当年爸妈离婚的时候有过协议的,我的教育费该由爸爸负担,港大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妈妈拿的,现在剩下半年,理当该由爸爸拿出来。可是”

    她没有把剩下的话说完,然而子静已经明白了——自从四年前姐姐在冬夜里逃出父亲的家,至今都没有再回去过。父女俩断绝往来已经四年多了,如今要姐姐回去向父亲低头,开口谈钱,那真是很委屈磨折的。

    他于是自告奋勇:“不如我替你跟爸爸说,探探他的口风也好。”

    爱玲点了点头。

    2

    张家这时已经搬出别墅,住进了一幢小洋房,光景一年不如一年。然而子静避开继母跟父亲婉转地提起姐姐的转学申请时,张廷重倒也没有拒绝,沉吟了一下说:“你叫她来吧。”算是同意了。

    过了几天,张爱玲登门了。这是父女反目后第一次见面,也是他们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见面。

    整个会见过程不足十分钟。

    她木着脸提出她的请求,一无笑容;

    他木着脸叫她先去报名考转学“学费我再叫你弟弟送去。”

    然后她便走了。

    自始至终,她没有对他笑过,他也没有对她发脾气。他们都没有提及她的母亲黄逸梵。而后母孙用蕃,则一直躲在楼上没有下来。

    在这一次见面之前,他们都是设想过和解的,一个是为了赎罪,一个是为了释怀——无论是罪孽还是仇恨,背负得太久,都会令人疲惫而窒息。他们都希望可以借着这次见面来解脱自己,也释放对方。

    然而他们都不能够。

    她从父亲的囚室里逃了出来,可是她的记忆还锁在那里;他已经不见他的前妻十几年,然而在女儿的脸上却仍读到她的神气。

    他没有忘记她曾经是怎样的叛逆,她也没有忘记他曾经是怎样的暴虐。

    他们两个,都不能忘记。

    1942年秋天,张爱玲转入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弟弟张子静进入经济系一年级。姐弟俩终于达成了“同学”的愿望。

    其中有个小插曲很让啼笑皆非——文学天才张爱玲在转学考试时居然国文不及格,要去补习国文。真不知是她在香港对国文生疏太久了,还是考卷的内容与形式实在八股?

    不过张爱玲倒也没放在心上,只当成一件笑话说给弟弟听,并且开学不久便从国文初级班跳到高级班。

    姐弟俩终于可以常常在校园里见面了,而炎樱也一同转入了圣约翰,继续与爱玲同学。两个人一个矮、胖、活泼不羁,一个高、瘦、沉默寡言,相映成趣的画面再次成为校园内的一道风景。炎樱还计议着要做两件衣裳,各写一句联语,在路上遇见了,上下句便忽然合成一对。

    她们两个仍然喜欢在穿上下工夫,从中国传统和民俗中获取服装设计的灵感,齐声批评时下看不入眼的装束。

    那时有许多女人用方格子绒线毯改制大衣,毯子质地厚重,又做得宽大,方肩膀,直线条。炎樱形容:“整个地就像一张床,简直是请人躺在上面!”她自己则喜欢穿西式裙子和上衣,搭配一些中国古香古色的装饰;或穿连衣裙,在脖子下加一绣花的像儿童围嘴的装饰;或都上穿杭纺丝衬衣,下系西式裙子,腰间系一条猩红的流苏。总之是中西混杂,能够披挂上身的零件通统拿来,绝不浪费。

    张爱玲则是鹅黄缎子旗袍,下摆挂着长达四五寸的流苏,那种打扮只有在舞台上才看得到,即使大学周六下午开舞会,也不会有人穿那种衣服,亮晶晶地耀眼。她那样招摇地走在校园里,在场女生都相互又好奇又有趣地看着,异口同声地问:“她是谁?”“是新插班生吗?”“哪来的?”“穿得好怪!”

    那一大堆从香港带回来的奇装异服出尽了风头,其中有一匹广东土布,最刺目的玫瑰红上印着粉红花朵,嫩黄绿的叶子,同色花样印在深紫或碧绿地上。乡下也只有婴儿穿的,她却用来做衣服,自觉保存劫后的民间艺术,仿佛穿着博物院的名画到处走,遍体森森然而飘飘欲仙,完全不管别人的观感。

    姑姑曾经拆了祖母的一床夹被的被面保存着,米色薄绸上洒淡墨点,隐着暗紫凤凰,爱玲看了,又是惊艳,立即捧了去给裁缝改成衣裳,虽说“陈丝如烂草”那裁缝居然也答应了。

    做了不少衣服,却连件冬大衣都没有,舅舅见了,着人翻箱子找出一件大镶大滚宽大的皮袄叫她拆掉面子,里子够做件皮大衣。然而爱玲怎么舍得割裂这件古董,拿了去如获至宝。她最爱的就是这种有着深厚古意的锦衣了。有一次她穿着一件前清老样子的绣花袄裤去参加同学哥哥的喜宴,满座宾客都为之惊奇不止。

    ——她仍然这样坚持于着装的“特别”把穿衣服当成写文章“语不惊人死不休”

    而她的文章也是越写越多,越写越好,不仅接连在泰晤士报上发了多篇剧评和影评,也写了些关于服装与时尚的稿件。最长一篇是发在二十世纪杂志上的chineseslifeandfashions(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后译成中文在古今杂志上再发表时改名为更衣记),篇幅足有八页之多,还附了她自己亲绘的十二幅关于发型与服装的插图,真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她的同学刘金川曾应万象之邀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张爱玲,这样回忆她们在圣约翰的见面:“一九四二年我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念书。秋季开学后,有一天下课走向女生休息处时,遇到好朋友潘惠慈(她已去世,她三嫂即早期电影明星胡蝶)对面走来说:‘金川,我今天给你介绍一个你的同道,她叫张爱玲,你们一定会谈得来。’又说,‘她写中英文都很好。’

    那时,我一面读书,一面还得工作,也挤着时间写些文章,做些翻译投稿。张爱玲因在西风杂志上征文我的天才梦得过奖,所以我也听闻过她的大名。惠慈和我走到女生休息室时,里面沙发上、椅子上已经坐了很多人,有的在吃点心喝咖啡,有的在轻声谈话。惠慈领着我向靠窗边坐着的一位戴很厚眼镜片的女生招手。经介绍后,张爱玲微微起身后又坐下,笑眯眯地不发一言。张爱玲是一个长脸、身材高大、动作斯文的女生。张和我只听惠慈两面介绍。我才知张那时因在二十世纪杂志上刊登过一篇chineseslifeandfashions(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而闻名

    惠慈有课走了,留下我们两个人。张既不说话,仿佛连眼睛也不看我。由于很窘,我只好打开书本看书,直到快到下一节课时,我才向张打招呼走出休息室。

    过后,惠慈问我与张谈得如何,我以实情相告,她怪我说:‘应该自己凑上去谈话呀!张爱玲现在很有名呢。’

    而我,当时自己心事重重,也不知错过这个机会而觉得可惜,也不在乎什么名人不名人的,反怪张有点骄傲。没多久,在课室里就再也见不到她了,可能已经辍学。”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到,在1942年初回上海不久的张爱玲,已经很有名了。

    可惜她没在圣约翰呆多久就又退学了。

    然而惊鸿一瞥,圣约翰已经留下了她的雪泥鸿爪,她的同学们也记住了那绿野仙踪——为了她的特立独行,为了她的奇装炫人,更为了她的才情与盛名。

    关于张爱玲转入圣约翰大学只两个月复又休学,原因有几种版本。

    最有说服力的自然还是张子静在我的姐姐张爱玲里所写的,说张爱玲曾将圣约翰古板的教学方式与香港大学做比较,认为“与其浪费时间到学校上课,还不如到图书馆借几本好书回家自己读”;然而她后来又无奈地说,她辍学最重要的原因是钱的困扰。她想早点赚钱,经济自立。

    子静曾经天真地向姐姐建议:“你可以去找个教书的工作。”

    爱玲摇摇头,说:“不可能的。”

    “为什么呢?你英文、国文都好,怎么不可能呢?”

    “哪有你说得那么容易?教书不止程度要好,还得会表达,能把肚子里的墨水说出来——这种事情我做不来。”

    “这倒也是。”子静笑了,这个姐姐什么都能干,可是论到说话,可是的确够不上伶俐的。又怕见陌生人,让她去和一群叽叽喳喳的中学生打交道,确实为难。他想了想,又说“姐姐的文章写得好,或者可以到报馆找个编辑的工作。”

    张爱玲仍然摇头,淡淡地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等一下又说“写稿要全身投入,花费不少精力,到学校上课就觉得很累,所以,不想上学了。”

    谈话就此为止。似乎张爱玲已经给了自己的辍学一个充分的理由——想早点自立,而且写稿太费神,需要时间与精力。

    而我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不愿意再向她父亲伸手。

    她再次走进父亲的家时,曾经是想过要原谅他、也释放自己的,可是她做不到。当她站在父亲的藤椅前,当她嗅到那若有若无的鸦片味,当那看见客厅壁上陆小曼的油画,她就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那一场毒打——她不能面对他。她更不能面对自己向他低头。3

    终于又坐上心心念念的电车了,张爱玲充满欣喜地看着电车上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

    ——有个穿米色绿方格兔子呢袍子的年轻人,脚上穿一双女式红绿条纹短袜,嘴里衔着只别致的描花象牙烟斗——当然是仿象牙的“西贝”货——烟斗里并没有烟,然而他津津有味地吮着,吮一会儿拿下来,把烟斗一截截拆开来玩,玩一会儿再装回去,继续像模像样地吮——张爱玲不由看得笑起来——那年轻人真是高兴。她也真是高兴。

    ——还有电车上没完没了数落男人的女人,不住口地咒骂着自家男人,可是口口声声都离不了他,那番精彩的谈话,略整理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