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qg.cx,大清公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没有人知道顺治"嫁妹"与"废后"这两个决策间,到底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事实就是,在建宁出嫁的第五天,顺治突然当朝宣谕礼部决议废后,而且只用了三天时间,便完成了这件旷古硕今惊动朝野的大事。

    事情来得毫无预兆,那天上朝时还是好好的,下朝前,皇上忽然用一种很随意的口吻说要礼部至内院商讨要事。群臣咸集,正猜测皇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顺治平静地开了口,仍是用那种随随便便的口吻,轻松地说,你们回去查一查,看看历朝历代废后需要些什么手续,商议着给朕拟一道旨。说完,不等群臣反应过来就转身走了。

    大臣们面面相觑,都说这件事非同小可,皇后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的格格,更是庄妃皇太后的亲侄女,焉能说废就废,而且废得如此轻易?皇上年轻任性,想起一出是一出,咱们可不能由着他的性子来,可得挡着劝着,不能让他做出这样莽撞的举动来,不然,太后的面子往哪儿搁?

    众人凑在一起商议了半日,未曾拟旨,却拟了一道奏折,劝皇上"深思详虑,慎重举动"。皇上不是不愿意在朝上公开议论,想着悄没声儿地把事儿办了吗?咱们偏就不让他逃避,偏就要把事情张扬开,好叫他顾及皇家的面子,收回成命。也好让太后知道,我们这些人可不是白吃饭的,可是下了死力气规劝的,可不是不记着皇太后的深恩威仪的。不然,太后好以为是咱们挑唆皇上、纵容皇上废后了。宁可得罪了皇上,也不能得罪了太后,须知"惟女子与小人难养"呀。

    次日朝上,大学士冯铨、陈名夏等五人联名上奏,拉出一副忠言直谏的架式,半文半白地侃侃而谈:"夫妇乃王化之首,自古帝王必慎始敬终,昔日册立皇后之时,曾告天地宗庙布告天下,现谕未言及与诸王大臣公议及告天地守庙之事,请求皇上慎重详审,以全始终,以笃恩礼。"

    大多臣子还不知道皇上有心废后,这下子听明白了,都大吃一惊,议论纷纷。这可惹恼了顺治,也不管是不是在朝上,也不管老臣的面子挂不挂得住,板起脸来猛地一拍龙案,斥道:"慎重,慎重,你怎么知道朕不够慎重?你们又打算如何详审?我与皇后成亲三年,也就考虑了三年,还不够慎重?还要怎么个详审法?你说朕未言及诸王大臣公议,现在不就是让你们公议吗?你们议了些什么?议了半天,就是这些废话?"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陈名夏等人劈头大骂一顿,又当堂批复:"皇后壶仪攸系,正位匪轻,故度无能之人,儿等身为大臣,反于无益处具奏沽名,甚属不合,著严饬行。"

    群臣哑然,很明显皇上已经下定决心,不管大臣们同不同意都要废后的了,饶舌苦劝,只会给自己招来祸患,全不会动摇皇上废后的决心。那又何必自讨没趣呢?说到底废不废后也是皇上的家务事儿,皇太后是皇后的亲姑姑,太后都不说话了,哪里轮得到他们管闲事儿呢?

    惟有礼部员外郎孔允樾冒死上谏:"窃思天子一言一动,万世共仰,况皇后正位三年,未闻显有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然而这孤独的声音湮没在朝堂令人窒息的沉默之中,未免太微弱了。

    于是皇上一骑绝尘,轻装捷径地打了个胜仗,而且唯恐夜长梦多,连夜拟旨宣谕礼部:"今后乃睿王于朕幼冲时因亲定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之始,即与朕志意不协,宫阃参商已历三载,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谨于八月二十五日奏阅皇太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大臣们这才彻底醒悟过来,原来症结在这儿呀,原来皇上是不满摄政王多尔衮替他做主,所以才不要这个皇后;原来皇上和皇后成亲三年来都不同房,难怪皇后一直不见开花结籽呢。既然皇上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连自家床头的事儿都说出来了,做臣子的还要忤言逆上硬不许人家休妻,也就太说不过去而且冥顽不灵了。

    因此,当礼部大臣拖腔拖调地宣读废后圣旨的时候,满朝文武都垂首含胸,噤若寒蝉,别说提出异议了,就连一个摇头的动作都不敢做。

    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后,就这么着被皇上给废了。

    早在顺治宣谕废后的前一夜,傅太医便传出话来,说太后凤体违和,传谕宫中,一概昏省请安只到慈宁宫门首则止,孝在心不在言,不必近前探侍,反令太后操劳。

    这些日子,太后大玉儿肯见的人除了来往太医,贴身侍候的宫女,就只有贞格格一人。连皇后被废这样的大事,太后也没有露过面,召礼部的臣子来商议对策,或是叫慧敏来安慰叮嘱几句,甚至都没有找洪承畴来问一下上朝的情形。她好像早就预知了这一天,早就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慧敏也早就预知了这一天——自从顺治生日那天好端端地晴空下雪,她便知道这皇后的名分要到头了。她并不稀罕。她从来都不觉得做皇后有什么好,自然也不会可惜它的失去。

    其实应该推得更早,早在入宫的第七天起,位育宫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冷宫。如今足足等了三年,顺治才正式下旨废后,已经是太晚太晚了。

    吴良辅人模狗样地捧着圣旨来位育宫宣旨的时候,子衿登时就昏了过去,子佩等也哭成一团,唯有慧敏却冷淡地听着,面无表情,连问声"为什么"都嫌多余,只回身淡淡地命子衿、子佩收拾衾枕。在她心目中,整个紫禁城就是一座巨大的冷宫,从她进宫那天起就一直生活在冷宫里,如今又说什么择宫另居,贬为静妃,不是句废话吗?她很利落地带着哭得东倒西歪的子衿、子佩离开了位育宫,连头也不回一下。吴良辅追上来提醒说,还得到慈宁宫给太后谢恩呢。慧敏站了站,很不耐烦地说那就去吧。

    废后慧敏捧着圣旨跪在慈宁宫外,子衿、子佩等捧着寝具、随身衣物、一部分皇后的妆奁跪在她身后,她们的头顶上有几只乌鸦在盘旋,发出焦虑而尖酷的叫声,似笑非笑,如泣如咒,仿佛已经嗅到了死亡的气息,并且迫不及待地等着那尸体腐烂。

    紫禁城的乌鸦是天下间最势利的禽类,它们总是能够准确地分辨出人的兴衰向背,比人自己更早知道人的命运。从前它们总是远离慧敏皇后,每当她经过宫中的甬道,它们便会提前散开,隐蔽在宫殿的琉璃檐后,噤着声音不敢随便扑飞,然而今天慧敏失了势,它们再不害怕她的威严与光辉,可以随意地在她头顶盘旋,扑着翅膀,让羽毛落在她的身上,那失去了凤冠霞帔的身体上。

    慧敏失去了她的凤冠后位,侍女们也失去了位育宫的俸禄,她们跪在慈宁宫的台阶下,颤栗地听着乌鸦的叫声,泪眼不干地暗暗祈祷,不抱希望地希望着皇太后可以力挽狂澜——她毕竟是皇后的亲姑姑,皇上废的可不仅仅是慧敏,而是科尔沁部落的格格,难道太后就不出来说句什么吗?

    然而她们失望了,她们连太后的面也没有见到,连求情或者诉苦的话也来不及说,她们就只等到了忍冬嬷嬷无关痛痒的几句传谕:太后欠安,等娘娘安置好了再见吧,教娘娘要随遇而安,好好静修——皇上既然赐名"静妃",寓意深远,须不可辜负了皇上的一片美意。

    宫女们的哭声更加响亮了。乌鸦的叫声也更加嚣张。废后慧敏却忽然冷笑起来,站起身,三两下将圣旨撕了个粉碎,望空一扬,大声道:"什么圣旨?什么"静修"?都是些不知所谓的废话!我是科尔沁草原上最尊贵的公主,最美丽的格格,嫁到这紫禁城来,是上天赐与大清朝的礼物。他不知感恩,不懂珍惜,反而百般凌辱于我,他一定会受到天谴的!天有眼,你们看着吧,我绝不会离开这皇宫!我会好好"静修"的,我还要在这里好好呆着,看着,活着,我一定会活得比他的皇位更长久!我要看着他怎么从那个不该属于他的金銮宝座上滚下来,变得一无所有,比我这个废后更不如!"

    整个紫禁城都听到了她的诅咒,连最冷酷无情的乌鸦都被那诅咒惊得咽住了叫声,扑楞楞飞起,瞬间遮阴了紫禁城的上空。所有的奴才都在发抖,连子衿子佩也吓得忘了哭,忘了劝,更忘了起身扶住她们的废后主子。吴良辅跪在地上瑟瑟发抖,本能地捂起了自己的耳朵,仿佛就是听到这诅咒也有罪似的,他在心里苦苦地想,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可千万别叫太后听见。

    太后自然听见了,但是她假装听不见。她既然可以走到今天,成为无所不能的庄妃皇太后,就早已掌握了两种技能:要么耳聪目明,在需要的时候拥有千里眼,顺风耳;要么耳聋眼花,随时可以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她的亲侄女用天下最恶毒的语言来诅咒天下最尊贵的权力的时候,她便让自己盲了,聋了。

    然而她还是忍不住在心底低低地叹了一声:那么艰难地和皇上周旋,谈判,讨价还价,让他答应不把废后慧敏遣送回蒙古,而是将她继续留在宫里,虚应一个"静妃"的封号,自己何尝不是在没有希望中抱着一线希望——希望慧敏可以学得懂事一点,可以用一点心思,令死灰复燃。自己当年不就是在群雌环伺间左冲右突,几次山穷水尽又杀出一条血路来,从别的妃子手里夺回皇太极的心吗?自己可以做到,慧敏为什么不能?要知道,她代表的可不是她自己,而是整个科尔沁部落,是家族的利益。满蒙联姻,是大清立后的根本,当年哲哲姑姑把年仅12岁的自己从草原上接出来嫁与皇太极,就是为了让自己帮她收拢皇太极的心,姑侄两个齐心协力维护科尔沁的势力。如今自己把慧敏从草原上接出来许配给顺治,为的也是同样的目的。可现在看来,这个侄女半点儿也不像自己,就只会破釜沉舟,全不想起死回生。

    大玉儿叹息,再叹息,她想,她得尽快给慧敏找一个替身儿了。

    是夜,子衿在冷宫的偏厦里自缢,但被解救下来。她跪在慧敏膝下,啼哭着,承认了一切,说出了那条腰带的原委,那给皇后带来谋逆罪名的罪魁祸首。她哭着,请求皇后赐她死亡。

    然而慧敏只淡淡地说:"不怪你。"

    慧敏的冷静反而叫子衿呆住,忘了哭泣。自从那日顺治拿着她绣的那条九龙腰带作筏,与皇后大吵一架后分道扬镳,子衿的心就被愧疚、悔恨、恐惧、和罪恶感重重掩埋着,压得喘不过气来。她每天祈祷着皇上可以再来一次,可以同皇后和好如初,解除那条惹祸的腰带加诸于她的种种束缚。

    他们一天不肯和好,她就一天不能原谅自己,是自己将皇后与皇上恩爱和谐的惟一机会给葬送了,她到底做些什么才可以补救?如果能够把这份错误挽回,就是要她死也愿意。

    可是,她根本见不到皇上,就连伏罪自首的机会都没有,她怎么样才能让他听到她的解释,原谅皇后呢?

    她天长月久地等待着,等着有那么一天皇上会重新走进位育宫来,心平气和地谈笑,那时她会跪在皇上的面前承认一切,只要皇上可以同皇后解除误会,她情愿被处死。

    然而,她足足地等了大半年,却等来了皇后被废的谕旨。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大错已经铸成,一切,都是因为那条腰带。她,一个小小的宫女,一份卑微的献礼,一次胆怯的错误,竟使科尔沁草原上最美丽的明珠失去了光华,失去了身份,失去了皇后的尊贵,贬居冷宫。她就是死也不能赎罪了——然而除了死,她又有什么选择?

    然而,慧敏却不教她死,慧敏说不怪她,慧敏还说:"我早已知道是你。看到腰带的针线功夫,我就知道是你。但是皇上存心冤枉我,要我难堪,有没有那条腰带,又有什么所谓?"她甚至伸出手去,轻轻抚摸了一下子衿的头发,以她从未有过的慈爱与温存。

    子衿更加呆怔了。她想,她欠了主子一条命,她得还给她。

    八月二十八。这是慧敏被废的第三天,也是建宁出嫁的第九天——格格归宁谢恩的日子。

    额驸府所有的人侵晓即起,灯火通明,排班列队地为格格护驾。这还是建宁大婚后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打扮,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穿着石青朝袍,梳着如意高髻,觉得有些不自在。袍子很漂亮,领约镂金,彩帔嵌翠,宽大的袖子垂下来,可以一直掩住脚背,袍襟上绣满了五谷丰登、花开富贵的吉祥图案,很重,很绚丽,文彩辉煌,她的小小的脸蛋完全被重罗叠锦给淹没了,她只看到花冠绣袍,却找不到她自己。

    建宁看着镜子,纳闷地说:"我迷路了。"

    绿腰听不明白:"格格还没出门呢,怎么就迷路了?"

    建宁摇摇头,有很重的失落感浮上心头。她意识到自己在从皇宫走进府里、又将从府里走回宫中的这几天里,失落了很多东西。她不能再穿从前的衣裳,梳从前的头发,她以后是一个妇人了,都得像这样装扮成妇人的样子,跟那些福晋或妃子一样。可是,她不明白,在失落了这么多之后,她得到了什么?

    不等她想明白,司仪嬷嬷就来催驾了。建宁端坐着,像个真正的女主人那样发问:"送太后和各位娘娘的礼品都准备好了吗?"

    "回格格话,都准备好了。"嬷嬷呈上一张礼品单子来,除了给皇太后、皇上、各位受封的妃嫔、阿哥、格格们的礼物外,还特地标明了赏给琴、瑟、筝、笛的四份,而贞格格的礼物更是加倍。

    建宁看着礼单,第一次发现自己这样富有。她的妆奁本来就是和硕公主中最丰厚的,皇上还怕委屈了她,又在内务府按规定置办的妆奁外另赏了许多财物,皇太后和其他后妃只好也都随例另加赏赐,王公大臣们自然更要竭力报效,倾囊馈献——拥有不可想象的丰富财物、以及自由分配财物的权力,也许就是她的所得,是出嫁带给自己的好处了吧?

    建宁想了想,又提笔在礼单上添上两项,是给刚刚进宫的秀女的。她早就听说这年的大选里头有两个镶黄旗秀女是顶拔尖的,一个叫远山,一个叫平湖。远山是秀女中年纪最长的一个,已经十七岁了,因为相貌出众而破格录选的;平湖则恰好相反,是秀女中年龄最小的,面孔精致得像个假人儿,最难得的,是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笔好字,是个秀外慧中的才女。早在建宁出宫前,就听说她们两个已经得到了皇上的宠幸,很快就会加封了。她对她们有莫名的好奇,却因为待嫁禁足而一直无缘得见,这次回宫,正可以借发礼物为名见上一面。

    想到了这样一个好节目,建宁终于满意地上了华盖朱轮车,又忍不住掀开帘帷一角,看到吴应熊骑着马跟在车子旁边。她还是第一次认真地打量他,偷偷地,专注地,打量着他的侧面。不知怎的,她觉得他有一点点熟悉。怎么看谁都好像见过?建宁对自己感到诧异。她不可能见过额驸,就像她不可能见过储秀宫里那个糊灯笼的秀女一样,可是为什么,她看着他们,都觉得似曾相识。

    车子碌碌地经过长安街,百姓们又不招自来地拥到街边观看,指指点点。建宁放下车帷,暗暗想不知道上次那个送自己残蝴蝶的老银匠是不是也在这些人群中。那只蝴蝶现在就插在她的头发上,藏在那些累赘的花钗翠钿间,它是所有头饰中最不值钱的一枚,却是她的最爱。因为,它使她想起母亲绮蕾,把它插在头上,就好像母亲在天上看着自己。

    乾清门到了。守门侍卫早已得了内务府通知,眼见公主銮舆来到,忙迎上来请安。照规矩额驸不能跟随进宫,只在乾清门和内右门外设案焚香,行三跪九叩大礼谢恩即可。格格的銮舆则一路不停,径自驶进宫去,身后是抬着礼盒的吴府家人。但他们也必须在内宫门前止步,将礼盒交与接班的太监。

    再看到那些红墙绿瓦,那些重檐高阁,那檐上的兽吻,檐下的风铃,建宁觉得了一丝亲切。趾高气扬的侍卫,规行矩步的太监,蹁跹微步的宫女,以及高高地骑在索伦杆上喂乌鸦的小兵,这些都使建宁有一种劫后重逢般的感动,她发现自己也不是那么讨厌皇宫的,也并不是那么讨厌出嫁,因为只有出嫁,才可以让她自由地穿梭在皇宫与额驸府之间,等到今日归宁之后,她甚至还可以走出额驸府去到长安街上,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她的世界会比从前更大,游戏会比从前更多,这样看来,出嫁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过去现在将来的许多画面叠映在建宁的心上,让她觉得恍惚,分不清是在自怜自艾还是在自欺欺人。头顶忽然传来一声鸦鸣,建宁一惊,蓦然抬头,电光石火一般,她忽然有点想起了吴应熊是谁!

    建宁的朱轮车刚进宫,子衿便悄悄儿地溜进御花园,离那些侍卫远远地候在绛雪轩门外了。是吴良辅告诉她的,吴良辅说皇上准备在绛雪轩召见格格,兄妹俩好好儿说上半天悄悄话。

    子衿有些看不透吴良辅,他对皇上真是忠心,皇上说一,他立刻就说三减二,四减三,五减四,总之把皇上的话发挥得十足十,可是十句话绕着弯儿说的还是一句话,就是皇上说的那个"一"。然而皇上听了,却会觉得很舒心,觉得吴良辅想得周到,不愧是朕的内务大总管。但有时他也会做一些背着皇上的事儿,比如帮废后的侍女子衿传话出主意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人人都说他攀高枝儿打死狗,可是子衿看来却并不是那么回事,从前皇后还住在位育宫的时候,并不见吴良辅来得特别殷勤;如今皇后被废了,宫里的奴才一夜间全换了嘴脸,吴良辅倒好像对她们热诚起来,很肯帮忙的样子。

    慧敏被贬至冷宫后,所有的侍女交由内务府重新分派,因为照规矩废后应该亲自执帚扫尘,洗衣舂米,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躬身自省。然而子衿和子佩苦苦哀求,坚持要留下来侍候皇后。也是吴良辅帮她们说服皇上,说慧敏尽管被废,不再是大清的国母,可还依然是科尔沁的格格呀,怎么能亲操贱役呢?又说子衿、子佩是慧敏家的包衣,吃的是科尔沁部落陪嫁给格格的妆奁,用不着宫中的俸禄,不如遵从她们自己的意愿。长平公主出家,还有琴、瑟、筝、笛相伴呢,难道大清的废后还不如一个前明的公主吗?顺治痛快地答应了,并且说,不必动用慧敏的妆奁,还是照旧例每月拨给俸禄好了。

    这额外开恩让子衿和子佩看到了一线生机,以为皇上对娘娘仍是留有余情的,也就忍不住奢望一切还有转机。子衿开始更加积极地寻找赎罪的机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等待了,她必须主动地制造机会,向皇上说明一切。可是无论皇上走到哪里都有侍卫提前清道,她根本没有机会接近皇上。不是没想过要拼死惊驾告御状,告的就是她自己欺君忤上,私制御带,连累主子。但是总是还没等她走近皇上身边十米,就老早被挡在人群外了,只有跪着等圣驾经过的份儿。她想,如果她敢大喊一声"皇上做主",只怕话音未落就被御前侍卫扭断了脖子;至于太后宫,那是想也不敢想的,那天太后的口谕不是已经很明白了吗,她根本就不想为这个侄女儿做主;再或是可以恳求那些得宠的妃子,请她们在皇上面前美言——然而又有哪个妃子是不恨皇后的呢?自从大皇子牛纽夭折,那些妃子们都跟防贼一样防着皇后,虽然谁也没有说出口,可是好像所有人都认定了皇后是凶手;还有贞格格,这也是可以跟皇上说得上话的人,可子衿吃不准贞格格站在哪一边,她和太后的关系远比跟皇上亲近,如果自己求了她,而她又不肯帮忙,却把自己出卖给太后,只怕没见到皇上就已经丢了小命——自己不是惜命,可是还要留着这条命报效主子,可不能白死了。自己替主子结的怨,自己得替她解开,不然死不瞑目。

    又是吴良辅帮了她的忙,指点她趁格格归宁时拦轿求情。是吴良辅告诉了她格格的必经路线,也是吴良辅要她躲在御花园等候的。子衿有些为难,这宫里谁不知道十四格格不喜欢皇后,皇后入宫有多久,她们两个就做了多久的冤家对头。可是,除此以外,也实在没有别的法子了。

    死马当作活马医。子衿横下心对自己说,大不了一死,死了就解脱了。她并没有等多久,格格的轿子就来了——因为没见到太后,也不需要见皇后,省了许多功夫,只在慈宁宫外行了跪安礼便直奔绛雪轩了。子衿迎着公主的仪仗扑出来跪下,磕头如捣蒜,口口声声喊:"格格救命,求格格做主。"

    建宁呆了一呆,绿腰早已走上来斥道:"什么人这么大胆,竟敢拦公主的銮舆?还不拉下去打!"然而建宁天性是好事的,而且出嫁后第一次回宫,兴致颇高,很愿意管管闲事,便挥手问道:"你是谁?有什么事?谁要拿你的命?"

    子衿又磕了一个头,这才抬起头来哭道:"格格忘了?奴婢名叫子衿,原是位育宫的宫女,因做了一件对不起主子的事,累得皇后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冒死求见皇上,想在皇上面前分辩明白,可是身份卑贱,无缘仰瞻天颜,只求格格带契,容我面见皇上,将冤情剖白,就死也愿意的。只求格格超度。"

    建宁听她出语不俗,更加有兴趣,笑道:"我又不是大和尚,怎么超度你?原来你是皇后的人,我听说皇后被废了,这很好呀。我就知道她这个皇后是做不长的。她现在还会像从前那么骄傲吗?"

    子衿绝望地哭起来,仍然不住地磕着头说,她早知道格格不喜欢皇后,若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也不会来求格格,原本就是拿性命来赌一回,赌格格的宽厚仁慈。皇后实实是冤枉的,一切都是子衿的错,子衿带累主子蒙受了这样的千古奇冤,说什么也得替主子洗清冤屈。

    建宁现在其实已经没有那么不喜欢皇后了,但是她并不想让别人知道,故作满不在乎地说:"冤枉了她也就冤枉了她,有什么稀奇。她做皇后那么多年,冤枉的人还少吗?再说我就是带你去见皇帝哥哥,他也不会收回圣旨的,倒白搭上你一条命。又何苦呢?"

    子衿哽咽着,悲悲切切地说奴才惹下滔天大祸,早就不该活在这世上了,只是若不能替主子洗冤,就是死也是不瞑目的。死后魂灵儿变成乌鸦,飞在紫禁城的上空,也仍然会是叫得最惨切悲哀的那一个。

    建宁皱了皱眉道:"带累主子,的确是死罪。可你变什么不好?非要变最讨厌的乌鸦,可见你这奴才没出息。你死了变乌鸦,我还要废力气射你,不是又让你多死一回?"

    子衿哭道:"人家都说,乌鸦是吃死人肉的,它吃了谁的肉,谁的魂就附在乌鸦身上了,只有再吃别人的肉,把别人的魂抓来代替它交给乌鸦,他自己的魂才可以重新托生。我只求拿我的命换了皇后的清白,就是死一百回也愿意的。"

    乌鸦是死人托生的话建宁还是第一次听说,她不由得用手遮在额上向高高的女墙望了望,那里正停着几只乌鸦,黑乎乎恶狠狠地望着她们,好像在阴谋觊觎着要吃谁的肉,夺谁的魂。她立刻就相信了子衿的话,难怪她一直觉得乌鸦是这样邪恶的东西,原来它们是吃人肉的,而且一定是吃了她不喜欢的人的肉,所以才这样地与她做对。可那会是些什么人呢?是前朝冤死在宫廷里的宫女和太监吗?听人说,李自成闯宫的时候,宫女们纷纷投井自尽,以至于井里塞满了宫女的尸体,水都漫了出来,跑在后面的宫女就是想投井也投不成了。乌鸦是吃了她们的肉吗?还有,长平公主的父皇和母后还有妹妹昭仁公主也都是死在后宫的,她们的魂也都变了乌鸦吗?那么长平仙姑呢,她死后也会变成乌鸦吗?不,一定不会的。长平是汉人,汉人的祖先又不是乌鸦,所以乌鸦一定不肯吃汉人的肉。这些乌鸦是从他们满人入关以后才飞来紫禁城的,他们肯定是满人托生的,所以才要跟着满人一起入关。满人把乌鸦奉为自己的祖先,原来是因为乌鸦吃了他们祖先的肉,所以祖先的魂就附在乌鸦身上了。

    建宁望着立在女墙上的乌鸦,乱七八糟地想着,又低下头重新打量着子衿,心想子衿如果死了,被乌鸦吃了,不知道会不会也同自己作对。想到这里,不由问道:"你死一百回,还变乌鸦不变?"

    子衿一愣,正待说话,御前侍卫走来请安,说皇上已经在绛雪轩里等急了,建宁顾不得再问子衿,只说:"好吧,那你就跟在我的侍女后头,一起进来吧。"

    见到顺治,建宁才知道自己有多么想念哥哥。

    虽然只离宫九天,可是对她来说,就好像不见哥哥已经有一辈子那么长。她本能地觉得有什么改变了,只是不清楚改变的到底是违心出嫁的自己,还是刚刚如愿废后的顺治。她只觉得,他们两个一样可怜,活得都那么不痛快。这使她在见到顺治第一眼的时候,忽然悲从中来。

    她没有行君臣大礼,而是直接投入了哥哥的怀抱,哭了。

    顺治有些讶异,虽然他一直都觉得这个妹妹就像清晨的露珠儿那样水光晶莹,眼里总好像汪着泪,可是却从没有听过她的哭声。她总是静悄悄地流泪,无声无息而无休无止。此刻他知道了,建宁的哭声就好像一只受伤的小兽,带着乞怜,带着无助,带着难以倾诉的迷茫。他觉得那哭声就好像从自己心底里发出来的一样,建宁哭出了他所有的情绪。建宁的眼泪如此饱满而痛畅,就好像把他的那份也一并流出来了,他想起自己已经很久不曾哭泣了,甚至都忘记了眼泪的滋味。他温柔地拥抱着妹妹,轻轻拍抚她的背,柔声地问:"建宁,为什么哭?"

    "不是我要流眼泪的。"建宁呆呆地说,伸手抹去脸上的泪珠,可是立刻又有新的泪流下来,迅速打湿了罗帕。她无助地看着福临,苦恼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