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qg.cx,大清公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那天从宫里回来,绿腰给人的感觉是部队刚刚从前线凯旋,而她立了头功。

    她实在是太兴奋了。神武门前的闹剧,让她实实在在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第一主角,整个皇宫都在为她震动,连太后、皇上也为了她的事举棋不定,所有的嫔妃、阿哥、格格以及侍卫、太监、宫女们都在窃窃私议,传诵着绿腰的名字。现在每个人都知道她,都关注她,都仰慕她——她,一个小小的宫女,公主的侍婢,额驸的宠妾,竟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入宫廷,即使出手掌掴了御前侍卫,也照样可以全身而退。可见额驸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可见自己有多么威风、特别。

    当她被吴良辅带去值房暂时看押的时候,她曾经真的很紧张,设想过一千一万种惩罚,想过如果自己被判了极刑,额驸会不会设法营救自己,甚至想过自己与额驸在决别时该说些什么。想到那些关乎生离死别的肺腑之言,她简直要为自己感动了。然而就在这时候,吴良辅打开门来,吩咐她可以走了。她呆呆地问:"走?去哪里?"吴良辅不阴不阳地笑道:"跟十四格格回府呀。要不你还想去哪里?"

    这么着,她就糊里糊涂又平平安安地走出值房,找到格格的轿子,跟着回府了。而直到重新看见额驸府的门楣,看见英姿俊朗的夫君,她才确信自己是死里逃生了;庆幸之余,随之而来的就是惊涛骇浪般的狂喜与骄傲,她想自己真是太特殊、太出色了,连太后也要额外垂青,不肯把她怎么样。

    建宁因为心中有事,回房换过衣裳便往花园里去了。绿腰破例地没有跟随在后,她太兴奋了,迫不及待地要将自己的丰功伟业传奇经历与大家分享,让所有的人为她惊叹、喝彩、景仰万分。

    然而府中家人的惊叹仍不能使她满足,掌掴闹剧的平安落幕让她更加高估了自己的筹码,她如今已经毫不怀疑自己就是真正的主角,额驸府里最有风采最受瞩目的人物,是可以同公主与驸马平起平坐的主子。能够跟她分享秘密与快乐的人,绝不仅仅是这些贱如蝼蚁的家人仆婢,而只能是和自己一样尊贵的额驸爷。

    于是她兴冲冲地来到吴应熊的书房,娇滴滴、情切切、余悸未消而又得意难禁地汇报了神武门前的精彩一幕,她有意把自己的掌掴侍卫形容得大义凛然,仿佛杀了贼王擒了反叛一般;又故意把在值房里的情形说得九死一生,仿佛经历了多么惊心动魄的考验。

    然而无论她的叙述有多么天花乱坠,吴应熊还是透过那虚浮的表面直接而迅速地判断出了事情真相,并且立即明了这件事有多么千钧一发,而掩盖在表面争执下的权力之争又有多么激烈玄妙。这件事竟然可以得到平稳的解决,而绿腰又能够置身事外,惟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李代桃僵,而那个人,又不可能是个小角色。吴应熊想了又想,已经约略猜到几分,但是,这是可能的吗?他问绿腰:"没有任何人审问你吗?"

    绿腰娇媚地笑道:"只有吴大总管问过我几句话,然后就让我在值房等着,他去回皇上的话了。想来皇上自然是看在额驸的面子上,才会对奴婢网开一面,且也觉得奴婢言之有理,所以才没有任何怪罪的吧。"

    吴应熊想了想,又问:"那么,格格见过皇上吗?"

    "当然见了,听说还去见了太后呢。"

    果然不出所料。吴应熊不禁感动,他一直都觉得建宁任性而又跋扈,却没有想到在关键时候,她竟然能够委屈自己来息事宁人。这本来是个绝好的机会,可以让她重重地惩治绿腰夺爱之仇,然而她非但没有趁机泄愤,反倒替绿腰顶缸。虽然她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绿腰,而更多的可能是为了替皇上解忧,但在她回府之后也没有拿这件事大发雌威,反像什么都没发生般一言不发——这种隐忍与淡定,骨子里的高贵从容,是吴应熊从来没有查觉也没有想过的建宁格格的另一面。是她一向隐藏得太深,还是他在有意忽略?

    吴应熊再次觉得,自己可能对这个小妻子太粗心了,也许,她远远比自己所知道的要可爱得多,也深沉得多。而她心中的压力与不如意,也可能比他所承受的更为沉重。他们两个,既然已经被命运绑在了一起,注定要做一生一世的夫妻,他真是该对她好一些的。他转头招来家丁,吩咐:"去打听一下,格格这会儿在哪里?在做什么?"

    吴应熊找到建宁的时候,她正坐在后花园的梅林下沉思。她倚坐在梅树下,双手抱着膝,头也伏在膝上,仿佛不胜重负。隔着这样的距离望去,吴应熊忽然发现她原来是这样的弱小,无助,孤单,而柔弱。他觉得心疼,好像是第一次这样认真地打量自己的小小妻子,不由觉得了深深的怜惜与歉疚。他轻轻走过去,生怕惊吓了她,柔声问:"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在想什么?"

    他说得这样温柔,然而建宁还是被惊动了。不仅仅是因为沉思被打断,还因为丈夫从来没有用这样温柔的语气同自己说话,盼望得太久,反而不真实,令她一时语结。

    吴应熊想了想,换了种方式发问:"怎么这么不开心,是不是今天宫里,发生了什么事?"

    "贞格格要走了。"建宁这才开口说话。

    吴应熊愣了一下,他满心以为建宁会趁机告绿腰的状,诉说委屈——事实上,绿腰的确是做了很大的错事,足够砍头的罪过。她之所以毫发无损,完全是因为公主的机智与勇敢,肯于自我牺牲。建宁是很有理由好好斥责绿腰一番,并迁罪于吴应熊,指责正是他宠坏了侍妾,才纵得绿腰这样无法无天的。而吴应熊也早已做好了捱骂的准备,并决定要用自己的忍耐来抚慰建宁在宫中受到的委屈。

    然而他没有想到,建宁却对绿腰的事只字不提,竟谈起了孔四贞。这使他一时有些反应不来,机械地重复了句:"贞格格要走了?"

    建宁会错了意,以为吴应熊不知道贞格格是谁,于是解释:"就是孔四贞。她是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武功很好,人长得也漂亮,以前在东五所时,只有她同我最谈得来。在平湖进宫前,贞格格是我惟一的朋友,可是现在连她也要走了。"建宁低下头,最让她难过的,还不是四贞的走,而是在四贞走之前的这段日子,她们之间出现的友谊裂痕,而更悲哀的是,虽然她是那么想弥补,却不知道该怎么做。面对四贞的时候,她心中枉有那么多柔情在涌动,却连一句亲热的话也说不出来。朋友疏离得太久了,竟不知道该怎么样重新走近。

    "如果一个人误会了另一个人,而她心里很后悔,可该怎么补救呢?"建宁仿佛问自己,又仿佛在问吴应熊。

    而这句话,也正是吴应熊拷问自己的。许久以来,他误会建宁太深,也疏离她太久了。直到今天他才知道,建宁远不是他误以为的那个一味胡缠全无情感的刁蛮格格,她对朋友这样真诚,又怎么会不懂得感情呢?都说想了解一个人,就该了解她的朋友,建宁的朋友是四贞,是平湖,拥有这样特立独行、高贵威仪的两位好友的建宁,又怎么会是个庸俗浅薄的女子呢?

    不等他理清楚心中纷乱的思绪,只听建宁幽幽叹了一口气,忽然又问:"一直以来,你是不是很恨我?"

    "恨你?"吴应熊愣愣地望着建宁,他恨她吗?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他一直在躲避她,忌惮她,甚至有点憎恶她,但这所有的情愫加起来,都还构不成一个"恨"字。"你怎么会这样想?"

    建宁低下头,苦恼地说:"你好像从来都见不得我开心似的,总喜欢与我对着干,所以我想,你可能一直在怨恨我,报复我。就好像,太后娘娘报复我额娘那样。"

    "太后,报复你?"吴应熊更加怔忡,"你不是太后最心爱的和硕格格吗?她怎么会报复你?"

    "她如果不是为了报复,又怎么会把我嫁给你?"建宁说起心中隐痛,两行清泪从她脸上缓缓滑落,无限委屈,"我很小的时候额娘就殉了父皇,临死前把我托给太后,好教她看在自己殉葬的份上能对我好一些。从小到大,我虽然在宫里锦衣玉食,呼奴唤婢,可是并没一个人真心待我,爱护我,关心我,都只要看我的笑话,巴不得我死。太后因为当年和我额娘争宠不成,一直怀恨在心,表面上做出多么疼爱我的样子,将我养大,却又指婚给你,让我做了个大清朝惟一一个嫁给汉臣的格格,她哪里是待我好?她是利用我在报复我额娘哦。"

    她这样含羞带泪地诉说着。吴应熊不禁心软,他认识了建宁这么久,习惯了看她打骂奴婢,挑剔自己,甚或撒泼谩骂,无理取闹,却从未见她服过软;而她说的这些话,更是他生平想也不曾想过的,从前只当她是宫里自幼受封的恪纯公主,天之骄女,至尊至贵,却不料她竟有这一番辛酸。然而想想她说的却也有理,皇太极英年早逝,她的母亲绮蕾追随而去,建宁自幼养在慈宁宫,由皇太后亲自抚养长大。在外人看着那是无上的尊荣,可是太后如果真的疼她,又怎么会对她疏于教导,任由她荒草一般地长大,然后再把她嫁给自己这个汉臣之子,傀儡王爷呢?

    靖南王耿继茂那般位高权重,势力比起父亲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朝廷也不过是以和硕显亲王富寿之姐赐了和硕格格号,嫁给耿家长子精忠;又以固山贝子苏布图的女儿赐固山格格号,嫁给耿家次子昭忠。两个格格,一个是亲王之女,一个是贝子千金,地位可都远不能与建宁相比呀。如此说来,建宁的确是太可怜,也太无辜了。如果说自己是个人质,那么建宁就是人质的殉葬品。而自己说到底也是一介堂堂须眉汉子,虽不能天马行空,出入王府却还随意;建宁却是软禁一般,呆在这锦绣牢笼里,只见得眼前这几个人,府中这一片天,若再没人好好待她,真个是孤独可怜得很了。

    想通了所有的关键,吴应熊觉得更内疚更心疼了,简直不知道该怎样补救才好。他想有什么是建宁最喜欢的事情呢?不由问:"好久不见你听戏了,要不,晚上让戏班子演一出游园,我陪你听戏吧。"

    "你陪我听戏?"建宁抬起头,有些迷茫,"你不是一直不喜欢看戏吗?"

    "可是你喜欢呀。"吴应熊柔声说,"只要你喜欢,我就会陪你。"

    建宁愣愣地瞅着吴应熊,心中渐渐被喜悦充满。她明白了,原来丈夫是在向自己示好呀,为什么?难道他突然发觉了自己的好,从而也想对自己好了吗?她含羞地低下头,"你要是愿意,倒不用陪我看戏,不如,给我看看诗吧。"

    "诗?"吴应熊更加讶异,这才注意到建宁手里捏着一张暗花龙纹笺,上边写满了字。难道这便是建宁做的诗么?一直以为这个满洲格格只知道看戏贪玩,难道她竟会做诗?

    建宁被看得不自信起来,伸出去的手又想往回缩,一边说:"写得不成样子,刚开始学着做,也不叫诗,不看也罢。"然而吴应熊早已接过去,低头细看起来。

    到了这时候,建宁又觉心虚起来,眼巴巴地望着丈夫,指望他能夸奖自己几句。一时间,吴应熊仿佛金口玉牙,比皇帝哥哥还尊贵似的,似乎他夸自己一句好,自己就可以飞上天;而他若批评不屑,那自己自己会怎样呢?真想不出,简直不敢想。这样想着,建宁不由得后悔让吴应熊看到自己的涂鸦之作了,恨不得将诗稿生生从他手中夺下来,撕成碎片,就风撒飞,或者一把火儿烧了,让它化烟化灰,再不教人看见。她莫明地委屈起来,还不等受挫,已经像被伤害了很深似的,眼睛一眨一眨,几乎就要落下泪来。

    她的种种思索,吴应熊全不知晓,他只是惊异于对这位格格妻子的新发现,因此看得很认真,那是一首七言绝句:

    几番春雨几番秋,每到相逢欲语休。

    百转千寻皆不见,几回错过为低头。

    吴应熊见了,只觉拙稚得很,可是胜在真情,倒也有几分情趣,因此认认真真地评道:"要说也很不容易了。你初学诗,能做成这样子,算是好的。只是起头两句过于现成,也太直白些,失于不雅。倒是后两句"百转千寻皆不见,几回错过为低头",十分自然天成,顺流而下,堪称佳句,虽然平仄略有微疵,也还瑕不掩瑜。"

    建宁看到吴应熊一本正经的样子,又觉好笑起来,听他夸一声"好",心窍里都开出花来,到底说些什么总没听清楚。这会儿看起来,只觉自己丈夫是天底下一等一的好人,又温存,又和善,正儿八经的,不像同妻子讲话,倒像老师批对课,不禁笑起来,说:"哪有这样的,前两句规矩不错,你说不雅;后两句连平仄都错了,却说是佳句。依你这么说,那些做诗的规矩都是白定的,什么格律啊对仗啊,统统不是好东西,都是白饶的了?"

    吴应熊不知道她是故意抬杠,认认真真地道:"那倒不然。诗词格律原是为初学诗的人定的,为的是锻炼学生的文字功力,所谓规矩方圆,是一种格式。然而一个真正的诗人,做得许多诗后,熟能生巧,出口成章,必是好的,到那时,若拘谨于平仄韵脚,废了自然天成的本意去将就格式,就是拘礼了。诗圣杜甫有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极好的,若是迁就格律,断不能这样自然天成。所谓"大智若遇,大巧若拙",便是这个道理了。"

    一番话听得建宁连连点头,说:"既然这样,那你就好好教教我,如何能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吴应熊笑着说:"那可不是教得的功夫,是要自己悟出来的,"读尽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你如今连做诗也会了,更加不用教,倒是常常谈论一下,或许有些好处。"

    这个下午,两夫妻便在唐风宋雨中度过了,两个人有说有笑,有问有答的,倒比以往和睦许多,连丫环下人们见了也暗暗称奇。吴应熊和建宁两个,更觉得深为不易,自此便常将诗词拿出来讨论,每于风朝月夕,不是对句,就是联诗,建宁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也就越发用功,以诗词来争取夫君的赏识与欢心。而两人的感情也就在诗词唱和中愈来愈笃,度过了结缡以来最和谐的一段时光。

    顺治十三年闰五月,可谓是清朝廷顺心如意的吉祥之月。先是五月初九日,两广总督李率泰疏报:广西都康、万承、安平、镇安、龙英五府,上映、下石、全茗、果化、都结、恩城、凭祥七州,上林一县,都阳、定罗、下旺三司,各士官投诚,清军不战而胜,可谓大捷。接着,工部于十二日启奏:乾清宫、乾清门、坤宁宫、坤宁门、交泰殿及景仁、永寿、承乾、翊坤、钟粹、储秀等宫修建峻工。礼部且拟定于本年七月十六日,行迁宫大典,请皇上正式入住乾清宫。紫禁城修建工程断断续续,修修停停,已经有三四年了,如今终于落成,可谓天大喜事。

    皇上连日颁旨,嘉奖不断,尚可喜、耿继茂因击败李定**有功,于岁俸六千两外各加一千两,吴三桂属下之进士、贡监俱照汉军例,升转补授。一时朝野上下,笙歌逐日,彩袖映月,一派欢腾景象。

    然而这天顺治密召吴应熊往绛雪轩见驾,却是为了另一件大喜事。两人刚见面,顺治就迫不及待地声称"免礼平身",兴奋地宣称:"我终于找到她了。"

    "谁?"吴应熊一时反应不过来。

    顺治满脸欢悦,近乎雀跃:"就是那位汉人姑娘啊,我找了她十几年,终于找到她了。下个月,她就会进京与朕相见。"

    "恭喜皇上。"吴应熊真心诚意地说,他为顺治伴读多年,交情不同寻常,深知贵为天子,却少有真正开心的时候,更知道他心中一直记挂着那位梦里红颜,十余年来衷情不改,今日竟能梦想成真,确属不易,因恭贺道,"皇上不日便要入住乾清宫,如今又得佳人,真是双喜临门。"

    顺治哈哈大笑,显见乾清宫之事在他眼中,还远不及寻得意中人来得更重要。"朕已经决意晋封洪妍为贤妃,只等乾清宫大典一完,就行晋封礼。朕简直等不及那一天了。"

    "红颜?"吴应熊大吃一惊,但随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忙垂首谢罪,"微臣冒昧直呼娘娘的芳名,有失体统,请皇上恕罪。"

    "你我至亲好友,一时口快失态,也是替朕开心,何罪之有。"顺治心情愉快之极,万事都不计较,顾自滔滔不决地说道,"说起贤妃的身份,真是一件奇事,朕寻寻觅觅十几年,岂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原来她就是翰林大学士洪经略的女儿,只不过他们两父女也失散已久,所以竟与朕交臂而过,睽隔多年。"

    洪承畴的女儿,洪妍,真的是她!吴应熊的心中只如翻江倒海一般,既不相信明红颜会重新认祖归宗,回到洪承畴膝下,并且委身顺治,却又不能不怀疑她是眼看报国无望,遂决意牺牲自我,以身侍虎,谋求良机。怎么才能见她一面,当面问知她的心意呢?后宫乃是臣子禁地,从此洪妍一入宫门深似海,他与她,岂非永无相见之日?一时间心思电转,不知已经换了多少个念头。

    然而顺治太兴奋了,一向心思缜密的他今日一反常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喜悦之中,竟没有察觉吴应熊的失魂落魄。他从小到大的这番心事只有两个人知道,一个是妹妹建宁,一个就是伴读吴应熊,因而当他接到洪承畴的奏本后,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吴应熊,他急于把快乐与人分享,向人倾诉。

    "朕直到三年前才无意中得知洪大学士的女儿曾在盛京宫中居住,当时就想会不会就是那个念诗的女孩呢?因此便着令洪大学士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命其巡历南方各省,以便寻找。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他们两父女就要进京了。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件难事,令朕颇为踌躇。"顺治有意地顿了一顿,看到吴应熊毫无反应,这才觉出有点蹊跷,不禁清咳一声。

    吴应熊微微震动,呆呆地问:"皇上心中有何踌躇,不知微臣可能分忧?"

    顺治这方继续说道:"洪经略与女儿失散多年,如今一旦重逢,即献女入宫,说起来似乎于理不合;况且选秀之期已过,此前我曾答应过太后,汉女入宫,只此一次。如今又破格召汉女入宫,且迅即晋为贤妃,朝中群臣必有异议,就是后宫之中,也必有闲言。所以我有些顾虑,不知妹夫可有良策?"

    吴应熊闻言,灵机一动,献计道:"不如替贤妃娘娘伪造身世,另造户籍。或者便由微臣迎于郊外,暂接娘娘在额驸府中奉养,而后由皇上在八旗中选定一位王公大臣,令娘娘拜于膝下,而后再送入宫,岂不方便?"

    "的确是好办法。"顺治笑道,"这位王公,倒不必由朕指定,洪经略在朝中行走多年,对于人情世故,各人禀性,只怕比朕还清楚呢。你又与他情同父子,不如便由你代朕转达旨意,请洪经略酌情处理吧。"

    吴应熊一愣,顿时明白了,其实这方法只怕早就在顺治心里思索妥当了,可是如果由皇上当面向洪承畴提出来,说自己不方便娶他的女儿为妃,而要洪妍改投旗人门下,未免夺其颜面。而且等到洪妍进了京才做打算,未免节外生枝。所以才故意在自己面前演了这一出,要自己主动提出这个方法,再为他在洪承畴面前说项,这一招置身事外,玩得可谓高明。可叹自己只想着用什么方法可以再见红颜一面,竟不知不觉入了皇上的陷阱了。

    但不管怎样,能够在洪妍入宫前先与她相见,问明她的心意,才是当务之急。虽然这样做,自己的身份也必将暴露,但是总算可以与她以真实名姓相处,摘掉所有的面纱与掩饰,不亦快哉?如果自己可以劝服她不要以身犯险,那么只要她愿意,自己就是抛弃身家性命,从此与她归隐江湖也是情愿的。

    这样想着,吴应熊重又振作起来,逼起双袖向皇上一拱手:"臣遵旨。"

    接连几日,吴应熊可谓食不下咽,寝不安枕,满心满脑里想着的只有一件事,一个人,就是明红颜。他想红颜允嫁顺治一定是有苦衷的,或者是为洪承畴所迫,或者是以身报国,无论如何,自己都要千方百计打消她的念头,不让她就这样毁掉一生的幸福。他甚至悄悄备下了鞍马弓箭,银两衣物,打算只要明红颜同意,就与她连夜私奔,逃走天涯。虽然这样做,未免对不起建宁——结婚这么久,两人的感情刚刚好起来,他却又要撇她而去,说什么也是有些冷酷无情的。然而为了红颜,一切都顾不得了。

    带着这样的心思,吴应熊来到东郊十里亭设宴相迎,为洪承畴接风洗尘,当洪承畴请出洪妍与他相见的时候,吴应熊只觉自己的手心里满满的都是汗,然而那绝色的女子一亮相,他便惊呆了:那女子,并非洪妍!或者说,并非明红颜!

    她是美丽的,比明红颜更加艳光四射,比陈圆圆更加娇羞可人,比建宁更加温婉柔媚,几乎聚齐天下女子所有的优点,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即便用"惊为天人"四个字来形容也绝不逾分。然而,她不是明红颜,不是。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吴应熊心思电转,一时怔忡无言。那位姑娘大概是见惯了天下男子为她瞠目结舌的呆状,微微一笑,裣衽施礼道:"额驸吉祥。"非但容止端庄,亦且语言清婉。吴应熊一惊回神,忙忙还礼问好。那姑娘又是盈盈一笑,转身翩然离去。吴应熊犹自望着她的背影发呆。

    洪承畴哈哈大笑道:"世侄一向少年持重,也会为美人惊艳么?"

    吴应熊猛然想起此行任务,这女子既然不是明红颜,便与己无关,只要照着皇上的意思完成使命便是,顿觉如释重负,清咳一声道:"小侄奉皇命前来迎接洪世伯,听说洪世伯护送皇妃入京,却不知这位准妃子家世如何?该如何称呼才是?"

    洪承畴笑道:"世侄既是奉皇命前来,又称这位姑娘为准妃子,自然已经预知皇上心意,又怎会不知底里呢?"

    吴应熊在心里暗叹一声"老奸巨滑",面子上却仍笑道:"我只恍惚听说准妃子身系显宦,是一位大臣的千金,不过皇上并未深言,在下身为臣子,又岂敢打听?"

    那洪承畴是久经官场之人,只听了这两句,已经猜透皇上心意是不愿意让世人知道此女乃是汉籍,当下笑道:"这次鄂硕将军与我一起巡历江南,这位姑娘本是鄂将军千金,自小寄居江南亲戚家中,前次选秀时,这姑娘本也在册,只因届时抱有小恙,以至误了大选,不过她的画像却已经被皇上见到,从此日夜存思,此次特地命我们前往探访,既闻姑娘已经大安,便命护送入京。"

    这番话,可谓错漏百出,欲盖弥彰,而洪承畴显然也并不打算把谎话编得圆满,所以故漏马脚,不过是为了投石问路,试探吴应熊的来意罢了。

    吴应熊暗暗赞叹,这位洪大学士的确运筹帷幄,洞彻先机,还不等自己开口点明,他已经替这位姑娘伪造好了一份完整的身世家谱了。托为鄂硕将军之女,自然是因为鄂将军既与其同行,必然深知底里,所以故意拖他下水,更方便瞒天过海——但是,洪承畴要隐瞒的,究竟是什么事呢?是皇上命他寻找洪妍,而他遍寻不得,故随便找了一个女子来冒名顶替?还是这姑娘的确就是洪承畴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洪妍,而明红颜才是自己的错觉,是与洪承畴毫不相干的一个人?

    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她不是明红颜,便万事皆妥,由得洪承畴自说自话自作主张好了。因此,当吴应熊按原计划提出要接这位董鄂姑娘入府暂住,而洪承畴却以为理当让她先回将军府与父母团聚的时候,吴应熊并不坚持,只说"理当如此",便与洪承畴在城门口分道而行了。

    洪承畴带了一位绝色女子进京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紫禁城里的重宫叠殿。鄂硕将军的府上忽然多了很多达官贵族,连日高朋满座,车马盈门。这些访客中,地位最高而拜访最频的,莫过于去年刚刚晋为襄亲王的十阿哥博穆博果尔了。

    而随着襄亲王频繁造访鄂硕将军府,懿靖太妃娜木钟来慈宁宫的次数也忽然多了起来。想必是得到了庄妃皇太后的默许吧,襄亲王府连夜派出一顶软轿从鄂硕府里接走了董鄂姑娘。与此同时,洪承畴则被连夜召见进宫,却没有像往常那样留宿达旦,而是只隔了一盏茶功夫就灰溜溜地出宫了,神武门的侍卫都说,洪大学士那天的情形十分狼狈,经过守门时,还差点跌了一跤。

    次日上朝,洪承畴呈本上奏,自称年已六十有四,须发全白,牙齿已空,右目内障,久不能视,只一左目昼夜兼用,精血已枯,且享俸多年而无一建树,请予罢斥处分。

    此言一出,文武大臣俱感意外,都知这些年洪经略备受重用,正是扶摇直上之际,如何竟突然辞官呢?

    吴应熊更是暗暗心惊,不禁猜测这件事与那位从天而降的"董鄂姑娘"有关。是洪经略献女之事已被太后知晓?还是董鄂姑娘的身份被拆穿了?如果是这样,岂非自己办事不力?他暗暗观察着顺治的反应。

    显然皇上也觉得意外,却并不追问,只和颜悦色地说了些安慰的话,称赞了洪大学士多年来的忠心不二,经略辛苦,非但不允罢职,反加赐太傅衔,仍兼太子太师。吴应熊附和着群臣一齐向洪承畴道恭喜,心中却一直暗暗在猜测着那位绝色红颜的真实身份以及如今的去向。

    答案很快就揭晓了。朝廷里的事,有一些扑朔迷离,看起来明明昭然若揭却永远也没有答案;有一些却瞬息外传,纵然布局严密却不出三天已经众人皆知,只不过,答案的版本很可能有许多种,越是详尽的就越不能判断真伪。容妃佟佳的早产是这样,贤妃董鄂的去向也是这样。

    吴应熊得到的版本,是由"包打听"何师我提供的,他在额驸府的酒席上神秘兮兮地告诉大家:那位董鄂姑娘,如今已被襄亲王金屋藏娇,事情所以会闹成这样,是因为太后已经知道她根本不是什么鄂硕将军的女儿,而是一个汉籍女子。洪大学士也就为了这个缘故,才被太后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太后不喜欢这来历不明的汉女入宫,因此竟做主让十阿哥博穆博果尔娶了她。

    "汉籍女子?"众子弟都被这意外的发现惊呆了,"洪大学士竟然献汉女给皇上,这不是跟太后娘娘唱反调吗?如今太后使了这招釜底抽薪,把美人拱手送给了十贝勒,就难怪洪大学士要引咎辞官了。"

    吴应熊心中有数,只有他最了解为什么洪承畴会有献女之举——并不是他胆大包天,敢跟太后作对,而是皇上一往情深,坚持要纳洪妍为妃。倒不知何师我除了知道董鄂是汉籍之外,还了解到一些别的什么?他饮干杯中酒,故意做出无所谓的样子问:"你说那位董鄂姑娘不是鄂硕将军之女,那么她的来历到底怎样?"

    "说出来,保准吓你们一跳。"何师我大卖关子,"在我说出来之前,不妨你们先猜一猜,猜得中,下一顿我作东;猜不中,你们轮流请我。"

    一众人等都是无聊好事之徒,自然齐声说好,纷纷下注,有猜是县吏之女的,有猜是民间碧玉的,吴应熊明知其实是洪承畴之女洪妍,却故作不知,含含糊糊地道:"我猜她既然才貌双全,自然应该是位大家闺秀,说不定是位前明大臣的女儿吧。"

    却不料,何师我哈哈大笑道:"你们所有人都猜错了,所以,从今儿起,得轮流请我吃酒。"

    众人讶然:"全都错了?那这位姑娘的身世岂不是很奇特?快说说,她到底是什么来历?"

    何师我且不回答,反问吴应熊:"听说吴世兄此前为洪大学士接风,与这位姑娘有过一面之缘,到底相貌如何?"

    吴应熊道:"的确是天姿国色,不可方物,生平所见,无出其右。"

    何师我点头赞叹:"吴世兄博闻广见,尚且都这样说,可见名不虚传,不愧与"祸水红颜"的陈圆圆并列于"秦淮八艳"了。"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